top of page

虚→寒→湿→凝→瘀→堵→瘤→癌,你到哪步了?注意!寒湿体质就是万病的根源!

Updated: Mar 23, 2020


ree

01

1、“虚”的感觉是怎么样?

“虚”的体质是觉“累,疲劳,犯困,没有精神”等;

体虚最大的二个原因就是我们生活习惯不好与工作压力大而引起;

比如一个人生活习惯经常晚上很晚睡觉,或者说睡眠不好,则第二天就容易疲劳;

一个人的工作与生活压力大,经常超负荷工作,经常很烦恼,情绪不好,就容易让身体疲劳;

而让身体经常处于这种疲劳中,我们器官的机能就开始下降,我们体质就是这样开始变"虚"。

02

02、“寒”的感觉是怎么样?

“寒”的体质是感觉“怕冷,怕吹空调,晚上睡觉感冷”等;

当一个体虚的人,在平时生活中不注意穿衣,晚上睡觉不注意盖被子,经常吹空调,冲凉水澡,往往就容易让我们体质受“寒”,特别现在女性平时穿衣少,更容易让身体受“寒”;

03

03、"湿"气的感觉怎么样?

当身体“寒”气越来越重时,身体慢慢更容易进入“湿”气,一个身体“湿”气重的人,就象下雨天穿了一件淋过雨的衣服,感觉身体重与不舒服;  

特别注意:寒湿气容易进入我们身体的5个主要通道是:

①肩颈部的“大椎穴”,

②前胸的"膻中穴",

③肚脐部位的“神阙穴”,

④腰部的“命门穴”,

⑤脚底的“涌泉穴”;

从“大椎穴”

进入的“寒湿气”容易引起我们的“肩颈酸痛,肩周炎,颈椎病,头晕头痛,失眠多梦;

📷

从"膻中穴"

📷

进入的"寒湿气"容易引起我们的"乳腺肿痛,乳腺管道阻塞,小叶增生乳腺纤维瘤等症状”;

从“神阙穴”

📷

进入的“寒湿气”容易存积在我们盆腔,特别是女性,当盆腔内的“寒湿气”重时,就容易引起我们妇科各种疾病,比如:妇科炎症,月经不调,经血不畅,痛经,血块,子宫肌瘤,卵巢囊肿,不孕不育症等”。

其实我们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,可能更容易理解,我们把一块木头放在一个“阴暗潮湿”的地方,这块木头很容易变质,发霉,长蘑菇等;我们女性的子宫,卵巢若长期放在这样一个“寒湿”盆腔环境中,女性妇科就容易出现各种病变,所以女性的盆腔一定要保护好。

从“命门穴”

📷

进入的“寒湿气”容易引起我们腰酸背痛,腰膝酸软,各种肾虚,性功能下降等症状;

从“涌泉穴”

📷

进入的“寒湿气”容易往上流动,容易引起漆关节酸痛,风湿关节炎等症状;

“寒湿体质”是万病之源,而体质"虚弱"的人,寒湿气就更容易进入我们身体;所以当人体因各种原因感觉疲劳时,就可以通过排寒湿和补充阳气及时恢复体力,不要让身体器官在疲劳中变"虚";从而导致寒气进入我们体内。中医讲:虚则补,寒者热之;

04

04、"凝"的感觉怎么样?

当体內"寒湿气"时间长了,就容易身体"凝"的现象;"凝"的意思是循环慢和代谢慢;身体容易酸,痛,身体不舒服;

05

05、"淤"的感觉怎么样?

"淤"的时间长易出现阻塞,身体易酸痛,麻木,胀痛,混身不舒服,还疏通过程中痧点全是黑,紫色的;

06

06、"阻塞"的感觉怎么样?

"阻塞"时间长了就容易生病,每个人生病不一样;

07

07、"瘤"的感觉怎么样?

长"瘤"不可怕,怕的是恶性肿瘤,恶性肿瘤容易变异形成癌病;

08

08、"癌"的感觉怎么样?

是个很恐怖的事情,那就不要等了。  为避免风寒,请在日常生活中护住五大穴位,胸背腰腹足底等!

人体的湿气主要来源于外界的湿邪,与饮食导致内湿滋生,故改变寒湿体质,需要第一是、祛除外湿,第二健脾燥湿(内湿)。

脾胃为后天之本,脾为太阴湿土,喜燥而恶湿,更易被湿邪所困,胃为阳明燥土,喜润而恶燥,近年来,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食物过于精细、工作压力大、烟酒过度、环境恶化等,加之高脂厚味饮食,冰箱冷饮,夏季空调,出门有车,导致消化道疾病逐年上升。且肥胖者、脂肪肝、高血压、高血糖、水肿等多为内湿所致。湿疹或者关节疼痛不利,多为外湿所致。脾胃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,关系到人体的健康,以及生命的存亡。  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认为脾胃不足,元气虚弱是内伤疾病的主要成因,且脾胃气虚,元气不足,则阳气不能固护体表,故易感受外邪,不任风寒,说明不论外感内伤,皆以脾胃元气的充盛与否有关,“脾胃乃伤,百病由生”由此而来。

要想不淤堵,必须要保持愉悦的心情。

改善寒湿体质 就用这两招

01

📷

第一招 :晚上泡脚

脚是阴血的大本营,三条阴经都汇集于此:足少阴肾经、足太阴脾经、足厥阴肝经。肾生血、肝藏血、脾统血。

一:晚上泡脚为什么能补血       

血虚、血淤→手脚冰凉、舌质黯淡、脸上有斑、心脏发紧、憋闷、喘不过气→晚上泡脚 --- 热水中放红花(味辛,性温,归肝经和心包经,破血、行血、和血、调血),活血化淤;疏通肾、肝、脾三条阴经。      

二:泡脚的窍门  

春天泡脚,开阳固脱;

夏天泡脚,祛湿除热;          

秋天泡脚,清肠润肺;          

冬天泡脚,丹田暖和。          

生姜、陈皮、薄荷→脾胃虚→暖脾胃,祛湿邪。

白芍、益母草、当归→痛经→痛经一般是体寒或气滞血瘀引起,白芍除阴气、祛腹痛、通顺血脉;益母草去瘀生新,活血调经;当归补血活血、调经止痛,还可以使皮肤白皙红润,改善手脚冰凉的问题。

干姜→风湿骨痛、怕冷怕凉→干姜温中散寒、回阳通脉。        

黄芪、透骨草、伸筋草、花椒→糖尿病(阴虚所致)→花椒祛湿;黄芪补气固表;透骨草可以帮助药物透过皮肤深入肌体,发挥药力。

泡脚四忌讳:  

  一忌刚吃饭或空腹后泡脚。应饭后半小时后。          

二忌水温过高。应40-50度。          

三忌时间过长。应20分左右,微微出汗既可。

四忌自作主张,乱放中药。

泡脚禁忌:

经期或妊娠期妇女;有出血症状的病人不可泡脚。          

泡脚时:    

上半身不出汗,下身出汗→肾寒;          

上身发热,下半身不出汗→气虚。          

膀胱经拔火罐,刮痧,推拿都可以 。

02

📷

第二招:饮食祛寒,常喝薏仁茶

常吃辛辣、温热的食物可以祛寒祛湿,但若是体内湿气重,这种寒湿体质的调理办法以祛湿为主,不妨多喝薏仁茶。

具体做法

买来薏仁,炒的时候最好用受热比较均匀的锅,不容易胡,如果是湿的直接炒的话,会有一些粘锅,火不要太大,并不时的翻动,让薏仁的潮气慢慢散尽;

等没有水汽的时候,把火弄的非常小,频繁的搅动,主要是防止炒胡了。慢慢的就会闻到一股米香,取一粒薏仁,用手指碾,感觉发脆,能碾碎,就炒好了。

饮用:一个茶袋可注入200毫升的水,水温控制在80度左右。冲泡3分钟后即可饮用。待每次喝剩三分之一时即可蓄水,薏仁茶不要泡得太浓,避免影响胃液分泌,忌空腹喝。

如果薏仁茶是茶袋,那么冲泡3次即可,冲泡3次营养成分已经被溶解得差不多。

薏仁茶可长期饮用,祛湿效果非常好!

链接:三联市恒基芥園中醫的特色。 

想知道自己身体到底是属于虚→寒→湿→凝→瘀→堵→瘤→癌的哪一步,又如何调养自己?我们的陈医师可以为你解答。

     预约电话:604-474-3003

Comments


  • Black Facebook Icon
  • Black Instagram Icon
  • Black Twitter Icon

© 2022 by AB Health & Wellness Co.,Ltd

​Canadian College of TCM Pain Management

2135A-1163 Pinetree Way, Coquitlam BC.

604-474-3003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