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学会这些穴,你也是中医专家-2

Updated: Mar 23, 2020



四穴通治三焦

《难经·六十六难》说“三焦者,原气之别使也,主通行三气,经历于五脏六腑”。滑寿注释说“三焦主持诸气,为原气别使者,以原气赖其导引,潜行默运于一身之中,无或间断也”。

气行则水行,三焦主通行原气,能通调水道,输布水液。故《素向·灵兰秘典论》曰“三焦者,决读之宫,水道出焉”。

膻中、天枢、 阴交、 气冲,上中下三焦病证各有一特定主治穴位,气冲通治三焦。在临床应用中,取穴少,效果好。

1.理论渊源

《难经》三十一难载:“上焦……其治在膻中;中焦……其治在脐旁;下焦……其治在脐下一寸……三焦,其府在气街。”其旁指天枢穴,脐下一寸指阴交穴,气街即气冲穴。膻中主治上焦疾病,天枢主治中焦疾病,阴交主治下焦疾病,气冲通治三焦疾病。

《难经》认为三焦“有名而无形”,“三焦者,气之所终使也”(三十一难),“主持诸气”(三十八难),“三焦者,原气之别使也,主通行三气,经历五脏六腑”(六十六难)。

归结起来,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:

一是主持诸气,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;

二为水液运行的通道,水液的正常代谢依赖于其气化功能的正常。

2.作用机理

三焦配穴法的理论基础是藏象经络学说。

1.膻中穴

1、位置:膻中穴位于胸正中线上,两乳连线中点。为任脉穴,心包之募穴,八会穴之气之会,足太阴、少阴、手太阳、少阳、任脉之交会穴(《针灸大成》)。《灵枢· 海论篇》:“膻中者,为气之海。”《经脉篇》:“三焦手少阳之脉……入缺盆,布膻中,散络心包。”

2、功能:宽胸理气、活血止痛、降逆利膈。

主治上焦心肺疾病:呼吸短气、咳逆哮喘、肺痈唾脓等呼吸系统疾病;胸闷、胸痛等心血管疾病;呃逆、不下食等膈肌不利之病症。

2.天枢穴

1、位置:天枢穴位于脐中旁开2寸,为足阳明胃经穴,大肠之募穴,在上下腹分界处,斡旋上下,是中焦气机升降的枢纽。

2、功能:健脾胃、通肠腑、调经带。主治脾胃肝胆疾病:腹胀、腹痛、肠鸣、泄泻、食不化、不嗜食、奔豚气上冲等消化系统疾病;月事不调、漏下赤白、女子胞中痛等妇科疾病。

3.阴交穴

1、位置:阴交穴为任脉穴,在脐下一寸,正为肾间原气所居之处,刺之能调补下焦原气,通利小便。《难经》“下焦者,治在脐下一寸。”原穴配背俞原补益原气,调理下焦。阴交为任脉穴、冲脉、足少阴肾经三经交会穴。

2、功能:调理经带、利水消肿、温补下焦。

主治下焦疾病:月经不调、带下、绝子、产后恶露不止、乳余疾等妇科疾病;水肿癃闭等泌尿系统疾病;阴痒阴汗、疝气、阴中痛等前阴病症;以及命门火衰之腰膝酸软等症。

4.气冲穴

1、位置:大腿內側,挨近陰莖,於氣冲穴對下3吋

2、主治:尿頻尿急、小便不通,睾丸腫痛,小腹脹痛

气冲穴,位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旁开2寸。本穴既是胃之气街,又是奇经八脉之冲脉起始部。《难经》二十七难:“冲脉者,起于气冲,并足阳明(“阳明” 《素问·骨空论》作“少阴”)之经,夹脐上行,至胸中而散也”。冲脉自上而下经历上中下三焦,乃“五脏六腑之海也,五脏六腑皆禀焉”(《灵枢·逆顺肥瘦》)。

气冲通主三焦,功能调理三焦、理气调经、调理冲任。主治逆气上攻心、心痛不得息等上焦病症;消化系统腹胀、腹痛、胃肠中热等症;生殖系统阴痒、阴痛、疝气、月经不调、不孕、难产等症;泌尿系统水肿等中下焦病症。

两种不花钱治疗前列腺炎的方法:

1.按压太冲、公孙、太溪、三阴交、阴陵泉,有尿道疾病配压足4、5趾缝间压痛点或压小趾腹下痛点。

一次按压即可见效。20天左右即可治愈。此方经验证,效果很好。最近我将此方教给一位八十岁老人,20天治好十几年的前列腺炎。

前列腺疾病与肝、肾经有很大关系,在大腿根部可摸到脂肪硬块,压上去有些痛,但最疼的地方是在阴包穴附近,此痛点可用拍击方法,一般按压很多人受不了。

至于女性生殖系统疾病,当然也是也肝肾关系密切,治疗方法也可用公孙、三阴交、阴陵泉或三阴交配女福穴。如果白带多,清稀可循经逆按肺经列缺几十次,几天就好。当然,90%以上的女性,阴包穴附近压之特痛,这种痛说明肝气有郁结,需要疏通,可循经向下按压,这种疏通不仅对生殖系统有用,对乳腺疾病也很有效,女性应经常疏通阴包穴。

2.治疗前列腺炎

具体的疗法:用拳头打自己小腹与大腿的结合部的动脉处冲门穴,一次10分钟以上,一天两次。一个星期之内见效。持续两三个月。

注意拳心指向动脉处,全身放松,用力拍打。

一开始出现紫砂,几天后紫砂成片,之后渐渐消失,必须坚持不能间断。

关于穴位问题:有的弟兄有学位图可以顺利找到穴道,有的没有穴位图, 那也不要紧。

只要用拳头用力敲打: 大腿根部和小腹连接处的大动脉, 就是正确的位置!

此法还治:附件炎、膀胱炎、阴道炎、尿道炎、痛经、阳痿等。

应用举例

例1,女,19岁。行经期少腹疼痛2年余,经停痛减,舌淡苔白。脉弦细,诊为痛经。曾服性激素治疗无效。

处方:阴交、气冲(双取)、水道(双取),针用平补平泻,留针30 min,每隔5 min行针1次,经前10天开始治疗,每日1次,经行停针,为1个疗程。经3个疗程症状基本消失,随访1年6个月未见复发。

例2,男,36岁。腹痛泄泻数年,日大便2~4次,便稀溏,伴黏液,偶见脓血,便后痛减,面色萎黄,乏力,舌淡苔白,脉细弱。乙状结肠镜检查示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,服中西药物无效。

处方:天枢(双取,针用平补平泻)、神阙(隔盐灸)、足三里(针用补法),每日1 次,10次为1个疗程。1个疗程后症状明显好转,巩固治疗3疗程后症状基本消失,嘱其每日悬灸足三里做保健灸。随访两年未见复发。

Comments


  • Black Facebook Icon
  • Black Instagram Icon
  • Black Twitter Icon

© 2022 by AB Health & Wellness Co.,Ltd

​Canadian College of TCM Pain Management

2135A-1163 Pinetree Way, Coquitlam BC.

604-474-3003

bottom of page